网罗天下图书 传承中华文明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本馆宗旨--传承中华文化!
 
联系QQ:83790508,联系微信:ZZK213013
 
| 网站首页 | 史料文献 | 常用软件 | 联系我们 |
 
 

槐轩全书

 

介绍


槐轩全书(全107冊)

资料编号:KW138

文件格式:djvu

文件大小:1.02G

双江刘氏学术述赞

钟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双流刘氏祖籍湖北麻城。明季迁蜀, 初居眉山, 继徙温江, 康熙时始定居双流之云栖里, 世以耕读传家。刘沅(1768 ———1855) 字止唐, 乾隆己酉(1789) 拔贡, 壬子(1792) 举人。嘉庆丁卯(1807) 刘沅乃迁居成都纯化街, 经历数代, 子孙繁衍, 刘氏为成都大族。我在儿时经过纯化街, 路南有一大院, 黑漆大门, 门旁悬一竖匾题曰: “儒林刘止唐先生第。”刘沅之后为教学世家。刘沅一生以教学著书为事, 写作到八十多岁不辍, 著述等身。他住双流云栖里时, 庭前有老槐树, 迁至纯化街书屋前又有三槐树, 因号“槐轩”。其著书数十种, 汇集为《槐轩全书》。其中尤以《四书恒解》、《五经恒解》、《大学古本质言》、《子问》、《又问》、《槐轩约言》等流传较广。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影响, 光绪末四川总督锡良将刘沅生平及著作上奏清廷, 请宣付国史馆立传,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御批”照准。

槐轩之学总而言之身心性命之学而已。其特征有三。其一曰: 以儒学为主, 会通道、佛。他认为天下无二道, 圣人无二心。他说: “佛言明心见性, 尽其心, 知其性也。道言修真养性, 修即修己, 养即存养。吾儒穷理尽性, 心外无理,除却存心养性, 又有何道。” (《子问》卷一) 是以儒为主, 会通道、佛之证。其二曰会通《易》《老》, 以《易》解《老》。《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刘沅认为“道”即《易》之“太极”。“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他说: “天一地二, 其数得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非三生万物乎? 然则太极含三, 只是含天地耳。” (同上) “天一地二”是《易?系辞》的话, 刘沅引来解释《老子》的“二生三”, 这正是以《易》解《老》的明证。其三是刘沅著《正讹》八卷批判了韩愈、周敦颐、张载、程朱各家。他认为他们都是“执私见而妄测圣人”,“反失圣人之真”(《正讹》卷一) 。例如朱子释“格物”为“穷致事物之理”, 本出于伊川。刘沅认为天下事理无穷, 终身也不能穷尽物理, 穷其所不当穷, 使人昏昏, 把本末颠倒了。他说: “圣经云格物之物, 非事物, 乃物欲也。” (《子问》卷一) 其说类于阳明。但他批判韩、周、张、邵、程、朱是扬弃而不是一概否定, 有所抉择而将程朱陆王贯通起来。刘沅承理学之传统, 融会诸家, 自创学统。他不仅是个哲学家, 也是个宗教家。刘沅创“槐轩道”, 蜀中称为“刘门”。这是儒道相结合的一种民间宗教。据刘沅自述, 他幼年多病, 几次几乎死亡, 少时体弱, 三十岁前遇一卖药的野云老人, 问以延年之术, 老人告曰, 人生自有长生药, 返求诸身心可也。”(详《槐轩杂著》卷四,《自叙云子》) 野云之言, 原出《悟曾篇》“人人本有长生药, 自是迷途枉摆抛。”所言为内丹功法。刘沅本汉宋儒教之说, 以人身为一小天地,天地一人也。人人皆有一太极, 故人皆可以为圣人, 但必须通过修持。刘沅继读《性命圭旨》,深有体悟。他长期从事教学, 其弟子以千数, 再传弟子以万计。“槐轩道”就是由教书讲学的团体转化形成的教团。

槐轩道的主要内容是: 一、教旨融摄儒道,既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 又主张道家的清静, 恬淡寡欲。不离人伦日用之常, 锻炼修养以提高思想境界, 进入圣域。二、道教内丹家以人身为炉鼎, 以神运精、气为药物, 经过修炼功法, 使精、气、神凝成三位一体称为“圣胎”。道教内丹家分南北二宗, 南宗先修命, 后修性。北宗则先修性, 后修命, 总之都主张性命双修, 只是入手功夫先后不同。刘沅吸取内丹修炼法, 也主张性命双修。他教门徒盘膝静坐, 意守“中土”。中土即中丹田, 田即是土, 中丹田在人的心窝处。其功法有九段, 称“九还丹”。炼内丹分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于道等几个阶段。“九还丹”的功法则更为细致具体,且各步功法均有秘传口诀。或者以刘沅的丹法即气功锻炼, 气功为健身去病修命之术, 只相当于内丹的筑基及炼精化气层次, 至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更高层次, 气功是不能到的。所以内丹家只认为气功是内丹的初级阶段, 并不能了却性命, 把内丹等同于气功是不对的。刘门静坐每天有早午晚三次, 每次一时辰, 工作忙的也可以减少次数, 但每天至少得炼一次。炼内丹一般盘膝而坐, 首先得心静纯一不杂, 调匀气息, 形成如春气融融的和气, 这一基础功叫“筑基”。然后引和气直贯丹田, 使和气运行流转全身为一“小周天”。所以内丹是静中有动, 是动静结合的功法。气流运行又依靠意念思想(神) 来控制。在静坐中, 控制不好就会产生一些幻觉, 如人在睡眠中做梦一样。我在幼年曾见过一个刘门女教徒, 约五十余岁, 午间在床上静坐, 忽然捶床跺足, 大叫“把他打去变羊子。”惊动四邻。我们不懂, 想进去看, 他家的人挡住不让进, 说是:“把功做反了。”这就是“筑基”不固, 走火入魔。这正是王船山说的“失者遂叛道以流于恍惚之中” (《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三、举行斋醮法事。斋醮是道教重要的科仪。据说刘沅自己就做过斋醮。他删订道教斋醮典籍, 由其弟子记录编纂成《法言会纂》。《法言会纂》未收入《槐轩全书》内, 有两个原因, 其一, 《法言会纂》是删订道教的斋醮仪范, 不属于刘沅著作。其二,刘沅以儒门理学名家, 这种书也非儒家典籍。纯化街刘宅斜对面有延庆寺, 始建于元代, 年久失修, 刘沅募资加以修缮, 这是一座三教会一的庙宇, 既供如来、观音, 达摩, 又有灵官、吕祖,还供孔子、关公。刘门的法会就在延庆寺举行。大的道场法会有四月的佛祖会, 九月的九皇会等。刘门教徒均有家室, 平时穿便服, 斋醮道场则穿道服。在农村刘门教徒也为人出殡、举行斋醮以超度亡灵, 驱鬼除魔, 祈祷丰年吉祥, 消灾求福。四、进行慈善事业, 扶贫济困。延庆寺有“乐善公所”, 对于鳏寡孤独生活无着, 经调查证实, 发放米票, 少则三升, 多则一斗数斗。施粥、施茶水、施医药。贫病而死不能埋葬或路毙者施棺木。棺为六块薄木板钉成, 涂成土红色,成都称“火匣子”。尸体装入后, 送刘门义地掩埋。

宗教的普及性比学术强。学术只能传给有文化的人, 宗教则可以传给不识字的人。刘沅的前辈居双流以耕读传家, 自刘沅以后则以教学传教为业。刘沅教不仅在四川传遍川西, 而且传到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浙江、福建等省, 人称他为“川西夫子”。刘沅享年八十八岁, 他有八个儿子, 刘沅逝世后, 其子孙传其教, 刘门徒众日盛, 尊刘沅为“祖师”。现将“槐轩道”传承列表于下:

刘沅
(创教者)
松文(长子, 二代掌教)
木贝文(六子, 三代掌教)
桂文(四子, 光绪庚辰二甲进士———
咸火 (字仲韬, 四代掌教)

由刘沅创教传至其孙仲韬而下凡经历四、五世掌教。新中国成立后, 刘门也就终结。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槐轩全书》将会长期流传。

刘木贝文有二子, 长子咸荣字豫波(1857 ———1949) 光绪拔贡, 清末任成都府中学堂(即石室中学) 监督(民国以后称校长) , 民国时任华西大学教授, 擅诗文, 享高年, 为成都“五老”之一。次咸火斤, 弟兄相差约四十岁, 乃同父异母。弟兄二人皆学者, 不喜刘门教务, 故木贝文卒, 由堂侄咸火 掌教。然刘氏中学术成就最大者则推咸火斤, 度越乃祖。

刘咸火斤字钅监泉(1896 ———1932) , 幼即聪颖勤奋, 日翻书数十册。读会稽章实斋之书, 深受启悟, 遂致力于文史校雠之学。在延庆寺内, 他的堂兄咸火 开办“尚友书塾”。旋即由钅监泉先生主讲。他三十六岁去世, 平生经历简单。曾任成都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短暂的一生以教罕著书为务。延庆寺内专门雇有刻字印刷工人。纯化街刘宅旁开一书店叫“守经堂”。所以, 钅监泉先生写出书后, 可以交付刻板印行, 印出后即交守经堂发售。这是专门印刷销售槐轩、钅监泉先生著作的地方。刘先生勤于著述, 自1926 年以后他编写的书就陆续印刷发行, 他教书、著书、编书、刻书、售书形成一条龙的流水作业, 这是延庆寺守经堂分不开的。四川的其他学者却不具备这种条件。但从1926到1937 年间只刊印出《推十书》六十九种。1996 年成都古籍书店影印的《推十书》只有六十五种, 还不到刘先生全部著作百三十一种的一半, 其中如《蜀诵》四卷为钅监泉先生得意之作也未收入, 不知何故。《推十书》刻印较快, 但校勘不精, 颇多误字。这次影印本, 基本上按1925 年刘先生所订《推十书类录》由甲至壬分为九类。但这个编排也显得有些错综庞杂。据刘先生自谓: “将来尚须按其统类, 删繁就简, 纳支入干, 化诸小种为数大部。” (《推十书系年录》) 惜其英年早逝, 未能完成这项工作。刘先生是重统类的, 我觉得最好能将先生的全部著作收集起来加以整理, 按著述的性质内容重新分类编排, 加以点校排印。但这一工程浩大。如其不能, 则精选其中部分著作, 加以点校出版, 对学术界的贡献也不小。

钅监泉先生的学术涉及到各个方面, 洋洋如海, 宏博无涯氵矣。其《中书》则总述为学宗旨及治学纲领。《内》、《外书》是讲哲学, 评论中外文化。《左书》论儒学, 盖取左史记言之意。《右书》论史学, 盖取右史记事之意。《浅书》则为门弟子讲治学门径、治学方法。刘先生的学术渊源有二: 其一是家学渊源, 少年即读其祖父槐轩之书。如他二十一岁作《读易私记》一卷, 主要就是阐述槐轩《易经恒解》之说, 即是明证。其二, 他得力的则是会稽章实斋的文史校雠之学。刘先生没有进过现代的学校, 他是自学成材的。他的博学宏通, 全靠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努力的结果。现在简要的谈三点。

(一) 刘先生说: “章实斋先生全部学说从校雠出, 吾之学亦从校雠出。” (《中书?认经论》)校雠学亦称目录学, 为了避免歧义或误解, 我把它称为“校雠目录学”, 这是治学的门径, 治学的方法。校雠目录并不只是校对文字, 编辑目录, 这仅仅是校雠的初步。章实斋在《校雠通义序》中说: 校雠之义“将以辩章学术, 考镜源流, 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 不足与此。”所谓“辩章学术, 考镜源流”,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术史的研究。这是校雠目录学的最终目的。也即是说要治学术思想史必先从目录学入手。由目录学入手则视野开阔, 知识面广。不局限于一人一书, 而能知其条贯, 明其统类, 观其会通。刘先生知识面极广, 古今中外无不兼赅,涉及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地方志、社会风俗等等, 每读一书皆有札记或批语, 积久成册,故著述如此丰盛, 皆得自校雠目录学。我在读中学的时候, 正值抗日战争期间, 家境清寒, 无力买新书, 喜欢逛成都西御龙街的旧书店, 那里有点像北京的琉璃厂。偶然间购得两册刘先生的《目录学》, 是四川大学铅印的讲义, 这部书撰成于1928 年初, 虽为讲义, 实系创作, 提纲 领,含蕴广博, 内容精审。刘先生还有《续校雠通义》、《校雠述林》等书都是阐发补正章实斋的学术, 使其更加严密, 更为完备。他的《子疏》及《旧书别录》则是条理篇章, 明其体例, 疏通大义, 述其宗旨。即刘向《别录》、书目提要之类,均系目录学。奉劝有志于国学研究者读读刘先生的《目录学》、《续校雠通义》、《校雠述林》等书, 定会受益不少。

(二) 槐轩一生致力于经, 以注经为务, 老而不衰, 钅监泉先生与乃祖异, 一生致力于史。他说: “吾之学, 其对象可一言以蔽之曰史。” (《道家史观说》) 但是刘先生所谓的“史”, 是广义的“史学”。刘先生之学宗章实斋, 实斋谓“盈天地间, 凡涉著作之林, 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 其源皆出于史。”(《文史通义?报孙渊如书》) 章氏所讲的不仅“六经皆史”, 而且四部中子集也是史, 这当然是广义的“史学”。这种广义史学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恩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纳入历史科学之中, 这也是广义“史学”。因为不论自然的和人类社会一切存在及发展变化都是“史”, 过去的称上古、中古史, 现在的则为现代、当代史。与章氏所说“盈天地间, 凡涉著作之林, 皆是史学”, 东方西方有卓见的学人竟不谋而合。刘先生还想建立“人事学”。其实“人事学”不用建, 广义“史学”就够了。刘先生认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尚, 他称为“时风”, 一代有一代之史就是反映“时风”的。这是历史纵断面, 也可称为“经”。章实斋注意地方志的修撰。刘先生承章氏之学也重视方志。他认为各地有各地的“土风民俗”,他称为“土俗”。一方有一方之史就是反映一方的“土俗”。这是历史的横断面, 也可称为“纬”。史志与方志相配, 二者结合起来, 经纬配合则时风土俗纵横兼赅而历史之全貌乃见。研究历史对于时风土俗, 人文盛衰之故, 悉其条贯,可以疏通知远, 了解其演化发展之规律, 鉴往知来, 使古为今用, 非徒为记诵讲学而已。刘先生学问浩博, 以现在的学科分类, 他的著作涉及校雠目录、历史、文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方志学等各个方面, 但总而言之则曰广义的“史学”。

(三) 章实斋言史, 有记注、撰述之分。记注有成法, 而撰述则贵别识心裁。所谓记注是指档案、实录之类, 历代皆有专司记载管理, 故曰“记注有成法”。撰述就是我们常说的著作或创作。著作就不能照档案、实录抄录。而要在掌握大量史料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如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之类。刘先生于记注、撰述之外, 以校雠目录之学贵在明统知类, 明统类则贵在贯通, 故强调“贯通之识”, 认为贯通之识高于撰述。例如实斋说: “因传而有经之名,犹之因子而立父之号矣。” (《文史通义?经解上》)这就是贯通之识, 我本此写过一篇《论经和史》的文章, 论证了由史而经, 由经而复归于史的演变过程。刘先生也用这一标准评议实斋《和州志艺文书》胶着于《七略》旧法, 将“集”部分散于儒家和杂家之中, 这就缺乏贯通之识。(说详《续校雠通义?通古今》) 可见刘先生虽宗章氏之学, 但并不阿其所好。章氏生值乾嘉扑学盛兴之世, 不随流俗, 独标文史校雠之学。刘先生也批评迷信汉儒者说: “近世学者盛推汉儒, 汉儒不可称, 特以去古未远, 闻见多真耳。其辩证之功, 实远不及后世。考据之学后蜜于前, 乃势之自然。近儒推尊太过, 乃至一字不敢非, 则迷信矣。实论汉儒之功, 则其传承大义尚过于考证。”(《左书?评白虎通义》) 这些都是有真知灼见, 具贯通之识。陈寅恪先生读刘氏书称其“识见高”。近世江南治章氏文史校雠之学有得者, 推元和孙益庵德谦( 1873 ———1935) 、钱塘张孟劬尔田(1874 ———1945) , 二人均长于钅监泉。益庵撰《刘向校雠学篡微》、《汉书艺文志举例》, 其精博似皆不逮刘氏。孟劬撰《史微内篇》, 其弘通与刘氏相伯仲, 孟劬读刘氏书称其“目光四射, 如珠走盘”。张刘二氏均可谓具贯通之识者。以文采论则刘氏略逊于张, 以弘博论则张氏逊于刘。而仪征刘申叔师培(1884 ———1919) 四代传经, 治《春秋左氏传》, 有家学渊源。申叔幼而颖悟, 博闻强记, 亦擅文史校雠之学, 三十六岁早卒, 著书七十余种, 集为《刘申叔遗书》。二刘皆资秉聪颖, 勤于著书, 其精博贯通亦相类, 虽不永年, 然其著作将比翼齐飞, 长存不朽! 述学告终, 谨为赞曰:

蜀山峨峨, 锦江沧沧, 山清水秀,
润德流光。地灵人杰, 时生贤哲,
前有子云, 晚生止唐, 创教川西,
流播远方。融摄儒道, 会通易老,
扬弃程朱, 弘阐陆王, 发奋精进,
遍注群经, 著书满家, 子姓递禅,
生徒万千, 学脉流传。德业昭著,
后有达人, 爰及裔孙, 降生咸火斤,
幼而颖悟, 笃学精深, 校雠目录,
度越时人。学宗章氏, 堂宇恢阔,
根柢史学, 通贯群籍, 推十合一,
博约兼赅, 著述等身, 时贤惊骇,
前来蜀都, 争购其籍。昊天不吊,
夭我贤哲。少读其书, 颇受启迪,
垂暮为文, 述我乡贤, 蜀学重光,
其在来哲!

目录介绍如下:

001-四書恆解.djvu 14.28 MB
002-四書恆解.djvu 27.56 MB
003-四書恆解.djvu 22.74 MB
004-四書恆解.djvu 24.86 MB
005-四書恆解.djvu 19.38 MB
006-四書恆解.djvu 23.44 MB
007-四書恆解.djvu 18.84 MB
008-四書恆解.djvu 8.95 MB
009-四書恆解.djvu 22.31 MB
010-四書恆解.djvu 28.38 MB
011-詩經恆解.djvu 12.60 MB
012-詩經恆解.djvu 13.45 MB
013-詩經恆解.djvu 9.35 MB
014-詩經恆解.djvu 8.97 MB
015-詩經恆解.djvu 13.49 MB
016-詩經恆解.djvu 9.32 MB
017-書經恆解.djvu 7.93 MB
018-書經恆解.djvu 8.60 MB
019-書經恆解.djvu 6.94 MB
020-書經恆解.djvu 7.25 MB
021-書經恆解.djvu 8.25 MB
022-書經恆解.djvu 7.88 MB
023-周易恆解.djvu 4.46 MB
024-周易恆解.djvu 7.24 MB
025-周易恆解.djvu 8.17 MB
026-周易恆解.djvu 8.30 MB
027-周易恆解.djvu 9.00 MB
028-周易恆解.djvu 13.19 MB
029-禮記恆解.djvu 7.55 MB
030-禮記恆解.djvu 8.25 MB
031-禮記恆解.djvu 10.00 MB
032-禮記恆解.djvu 10.26 MB
033-禮記恆解.djvu 9.11 MB
034-禮記恆解.djvu 12.46 MB
035-禮記恆解.djvu 8.30 MB
036-禮記恆解.djvu 10.05 MB
037-禮記恆解.djvu 9.62 MB
038-禮記恆解.djvu 7.18 MB
039-春秋恆解.djvu 8.45 MB
040-春秋恆解.djvu 8.08 MB
041-春秋恆解.djvu 10.75 MB
042-春秋恆解.djvu 10.35 MB
043-春秋恆解.djvu 5.60 MB
044-春秋恆解.djvu 10.62 MB
045-春秋恆解.djvu 10.77 MB
046-春秋恆解.djvu 10.93 MB
047-周官恆解.djvu 8.81 MB
048-周官恆解.djvu 8.68 MB
049-周官恆解.djvu 10.12 MB
050-周官恆解.djvu 7.22 MB
051-周官恆解.djvu 7.17 MB
052-周官恆解.djvu 6.90 MB
053-儀禮恆解.djvu 11.24 MB
054-儀禮恆解.djvu 8.98 MB
055-儀禮恆解.djvu 9.06 MB
056-儀禮恆解.djvu 8.01 MB
057-儀禮恆解.djvu 7.91 MB
058-儀禮恆解.djvu 7.74 MB
059-史存.djvu 5.63 MB
060-史存.djvu 5.49 MB
061-史存.djvu 7.60 MB
062-史存.djvu 8.53 MB
063-史存.djvu 12.08 MB
064-史存.djvu 7.49 MB
065-史存.djvu 10.74 MB
066-史存.djvu 8.49 MB
067-史存.djvu 14.07 MB
068-史存.djvu 8.35 MB
069-史存.djvu 6.89 MB
070-史存.djvu 8.40 MB
071-史存.djvu 8.34 MB
072-史存.djvu 6.90 MB
073-史存.djvu 11.09 MB
074-史存.djvu 12.13 MB
075-史存.djvu 5.97 MB
076-史存.djvu 8.94 MB
077-史存.djvu 11.21 MB
078-史存.djvu 14.84 MB
079-史存.djvu 8.63 MB
080-史存.djvu 7.95 MB
081-史存.djvu 11.51 MB
082-史存.djvu 9.78 MB
083-大學古本質言.djvu 11.19 MB
084-孝經直解.djvu 4.02 MB
085-槐軒雑箸.djvu 6.98 MB
086-槐軒雑箸.djvu 6.59 MB
087-槐軒雑箸.djvu 8.52 MB
088-槐軒雑箸.djvu 8.41 MB
089-正僞.djvu 15.12 MB
090-正僞.djvu 9.88 MB
091-正僞.djvu 11.37 MB
092-正僞.djvu 5.63 MB
093-拾餘四種.djvu 6.70 MB
094-拾餘四種.djvu 9.04 MB
095-槐軒約言.djvu 9.16 MB
096-壎篪集.djvu 5.19 MB
097-壎篪集.djvu 6.41 MB
098-壎篪集.djvu 5.22 MB
099-壎篪集.djvu 6.12 MB
100-子問.djvu 8.99 MB
101-子問.djvu 8.96 MB
102-又問.djvu 10.61 MB
103-俗言.djvu 8.21 MB
104-明良志略.djvu 2.58 MB
105-尋常語.djvu 1.86 MB
106-下學梯航.djvu 3.51 MB
107-蒙訓.djvu 1.92 MB



 
 
返回首页
 
----
联系QQ:83790508,联系微信:ZZK213013
2025-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