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天下图书 传承中华文明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本馆宗旨--传承中华文化!
 
联系QQ:83790508,联系微信:ZZK213013
 
| 网站首页 | 史料文献 | 常用软件 | 联系我们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全26册)

特别提示:由于原书的原因,有个别册清晰度一般。

资料编号:KW198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7.52G

作者:李永明主编;程仁桃副主编;肖亚男,葛瑞华,杨健等编委

出版机构: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前 言

方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的統計,我國現存方志 8200 餘種, 10 萬餘卷,幾乎佔中國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保存了大量珍貴而可信的歷史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始於 1902 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圖書室,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館藏書刊總量已達 290 餘萬冊,其中古籍約 3 萬餘種 37 萬餘冊,館藏總量和古籍保有量在全國高校圖書館中均名列前茅。館藏古籍中,又以地方志和叢書的收藏最為豐富,據統計,本館收藏省志 82 種,府志 186 種,州志 215 種,縣志 1800 餘種,另有鄉、鎮、衛、所志等,總計 3000 餘種,佔全國現存方志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本館歷來非常重視館藏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2007 年,本館特藏部編輯、整理了《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已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凡 22 冊,收錄本館所藏方志 49 種。為了進一步發揮本館館藏方志服務社會的作用,我們本次又精心挑選 了 32 種珍稀方志,編成《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續編》,擬與學苑出版社合作影印出版。《續編》所收錄的 32 種方志大多是極少見於世的珍稀本,每種方志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收藏機構一般不超過四家,另有海內僅存的孤本(包括稿本) 11 種,約占總目的三分之一強 。從所涉地域上看,則覆蓋了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陝西、甘肅、山東、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西藏,共 17 個省和自治區。每種方志書前均附提要一篇,對纂修者生平、版本格式、編纂緣起、體例篇卷、館藏分布等作了相關介紹,希望對讀者的瞭解和利用有所幫助。
《續編》的編纂工作得到了館領導的大力支持。學苑出版社及北京市文津書 店的領導和編輯 諸 君 則為本書的順利出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與辛勞,在此一 並 致 以 衷心感謝!

全26 册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续编】》
全32種 简介

1、[ 嘉慶 ] 熱河志略:二卷
(清)和瑛纂修 。 清抄本。二冊。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無欄格。
和瑛,字太葊,號太庵(亦作素庵)。原名和寧,因避道光帝旻寧之諱,改名和瑛。姓額爾德特氏,蒙古鑲黃旗人。乾隆進士,授內閣學士,軍機大臣,奉使衛藏及西域,前後凡十數年。熱河以有溫泉水入承德境內的武烈河而得名,乾隆間設熱河副都統,嘉慶十五年改都統,駐承德府。和瑛於嘉慶十九年至二十一年任熱河都統,此志纂修於其時,據卷前嘉慶二十年自序稱:“瑛不敏,檢志書所載,廷議所陳,撮其大綱,約為二卷,庶便稽覽,勿致愆忘。”全志分星野、疆域、山川、行宮、寺廟、守衛、設官、興學、統制事宜附、駐防、營訊、驛站、圍場、藩衛。由於熱河為避暑山莊(熱河行宮)所在地,又境內 木蘭圍場為清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故此志較他志增加了“行宮”“圍場”兩目,“行宮”對避暑山莊內的建築、景物及塞外其他行宮的記載簡明扼要,“圍場”則詳載設立圍場之緣由、大小圍名、圍場之疆界、路程、行圍之儀式、場面及圍獵後的慶宴遊樂,一定程度反映了蒙古族的生活風俗與清代的民族政策。修志材料上,較多地採用了上諭、奏摺等文獻,保存了一些珍貴歷史資料。
此志僅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一部清抄本。

2、[ 民國 ] 熱河地方志
王文江、宣本榮編輯 。 稿本。一冊。是志約編於民國十年( 1921 )。全書十八頁,分八章,按目錄依次為名稱、地勢;氣候、雨量、風向;物產;面積、人口;交通;教育、選舉;蒙旗;沿革。是志內容簡略,但其中如“民國十年調查全境教育統計之列表”,對當時熱河地區國民學校、高小學校、中學校、師範學校等各類學校的學校數、學生數、畢業生數、教員數、職員數、教員薪金、職員薪金等均做了詳盡的統計,對於瞭解當時熱河地區的教育發展規模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其他如對各縣人口的統計、對郵電航路的記載等都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是志未印行,僅此 北 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存稿本。

3、[ 光緒 ] 採訪盧龍縣志存稿
(清)茂堂記。清光緒二年稿本。一冊。封面題:“茂堂自記 光緒二年十一月 採訪盧龍縣志存稿”。全書共十頁,分十八個標題,分別為:行宮、古蹟、陵墓、寺觀、孝友、節烈、封爵、職官、政蹟、科名選舉、進士、舉人、副榜、貢生、鄉賢、文苑、方伎、軼事,每標題下列采訪所得素材,記事上自乾隆年,下迄同治間。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 , 此稿本僅存 於北 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4、[ 光緒 ] 邯鄲縣志:八卷,卷首一卷
(清)英棨、周錫璋纂修 。 清光緒元年( 1875 )稿本。六冊。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無欄格。棨, 號戟門 , 隸清滿洲正藍旗 。 吉林長白人 。 丙午道光二十六年 舉人。同治二年、十一年兩任邯鄲知縣。 錫璋,山陰人,同治十年,十二年任邯鄲知縣。是志修於同治十一年,十二年秋告成。是為“新志”。周錫璋以所修“新志”“於乾隆十五年以前概錄舊志,一字無所增損,…乾隆十五年以後新採新摭甚富,而失之太寬。”故重加釐訂,“凡係於新舊志原文者,則註舊志、新志;其原文過冗而節之者,則曰節錄;原文本屬兩條而並一條者,則曰輯錄;原文本屬一條而分記者,曰析錄;原文未備而補註者,曰參補;原文錯誤而更正者,曰攷訂,其新所增入者,則曰增補。” 凡例 又經六月而告成,凡十五萬字。分八卷,卷首一卷,依次為卷首天章紀、恩澤紀、巡幸紀;卷一輿地志;卷二食貸志;卷三禮教志;卷四軍旅志;卷五營建志;卷六職官志、人物志;卷七選舉志、藝文志、災詳志;卷八志餘及舊序。前有目錄、序及凡例。卷首至卷五均貼有浮簽,從浮簽上的批註文字看,此亦為未定稿,仍需要改訂、增補。如 “食貸志”按目錄分為:戶口、物產、賦稅、徭役、度支、恤政,浮簽批註:“細目改題戶口、賦稅、度支、徭役、物產、風俗附廟會。”又“恤政各項分列各條後。”卷四“軍旅志”按目錄細分為軍制、馬政、兵革,浮簽批註:“馬政改驛站,以馬政附之。”卷三“禮教志”之“祭祀”,浮簽有批:“兩廡先儒於同治二年以後增祀者尚缺載數人,宜查明補入。”卷五“營建志”之“公所”批註“書院、義學均宜入學校內,不得以公所稱之。”又“演武場以下三條宜入軍制”,又“書法宜接連寫,不必中空”等,諸如此類,主要涉及到三種情況:內容需要增補、改正者;歸類不當者;書寫格式不當者。又“輿圖”預留空白頁,待繪。
此志僅以稿本存世 ,藏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5、[ 道光 ] 河曲縣志採遺:四卷

(清)黃宅中纂。清道光二十三年 ( 1843 ) 刻本。二冊。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雙邊。卷前有道光癸卯有曹春曉序。 宅中,字惺齋,山西河曲人,道光二年進士,授庶起士。歷任同知、知府、兵備道等。是書於道光二十三年成書,同年刊成。全書四卷, 卷一列聖綸言,卷二廟學典禮;卷三人物傳誌;卷四藝文雜記。此非完備的志書,僅為採遺,“特備他日增修者參考耳。” 曹春曉序 “列聖綸言”列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五朝聖諭;“廟學典禮”輯錄《重修學宮東西廡 ? 門記 》《敬一亭記》《重修文昌閣記》《文昌廟義學記》等文,關涉地方教育,如《文昌廟義學記》記“衛廣文浚都清釐廟中租產,歲入錢壹百柒拾三千,撥柒拾千為義學束修膏火之費,以公項充公用,邑人士莫不稱善…並定學規以教邑中貧寒子弟之無力延師者。”又收錄各祭禮祝文,如《先農壇祝文》《龍神祝文》《 文昌帝 君祝文》《關帝祝文》等,記載了鄉飲酒禮、及立春之日制土牛迎芒神的儀式。卷二另附錄有食貸、士風、民俗、時令。“食貸”記錄當地之物產飲食,如謂“河曲界連蒙古,民間皆食蒙古鹽”;“民俗”記居民生活狀況,“四民之中,唯農最勤,亦惟農最苦,力農終歲拮據,僅能一飽,若遇旱年,則枵腹而嘆”,“邑人耕商塞外者,春夏出口,歲暮而歸,但能經營力作者,皆足糊口養家。”“時令”則記當日主要節日的習俗。“人物傳誌”除收集了當地一些名人的傳記文外,還列有節婦、雜述、緇流三類。“藝文”分“文“詩”兩部分,其中《河源考》《古黃河源委說》《今黃河源委說》等,對黃河之發源、禹治水時之黃河故道、清代黃河水道及河曲之名稱由來作了考證;《蒙古紀略》記載了明洪武以來蒙古侵擾內地的情形。《重修水井寺並石橋碑記》《重修澗虹橋碑記》《重修樺林堡關帝廟碑記》《王刺史祠堂記》《勸修河曲舊縣城西水道序》等皆關涉地方人文、歷史。《擬請暫開河禁商運米疏》《與甘肅寧夏縣閻春庭明府書》根據寧夏土田肥沃、榖產豐饒,而晉省地瘠民貧的狀況,提出開禁沿河州縣招商販運,以寧夏之有餘,濟晉省之不足的主張。《歲旱致邑侯書》則反映了晉北旱、雹、蝗等災異後“民間賣子鬻妻,餓莩滿路”的情形,並提出相應對策。卷末數頁字體不類全書,疑為補刻。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是志僅存國家圖書館、山西省文史館、貴州省圖書館及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師大藏本外封面有“匏庵”題識,言此本為黃宅中親贈。

6、[ 民國 ] 伊盟右翼四旗調查報告書

蒙藏委員會調查室修纂。民國二十八年 ( 1939 ) 鉛印本。一冊。半葉十二行,行三十八字。內封鎸:“邊疆調查報告之二”、“蒙藏委員會調查室印行”。據卷前引言,是志係蒙藏委員會“派駐歸綏調查組於民國二十五年五、六、七三個月派員前赴該地初步調查之所得。惟因地帶荒涼,又無圖書可供參考,僅憑耳聞目覩,當難免挂一漏萬。原擬逐年派員繼續調查,一俟材料豐富,彙集成冊,再行付印。但該地目下已成綏西抗戰最前綫,非至戰事結束後,難克有繼。茲為應事實需要,故將此初稿先行付梓”。正文分地理、行政、軍事、宗教、社會禮俗五章。其中地理章記述烏審旗、鄂托克旗、劄薩克旗、杭錦旗四旗的疆界、地勢、氣候,以及境內要隘及軍事要地;行政一章係是志記述的重點,篇幅約占全書的二分之一強,下設旂政、財政、實業、交通、教育、外僑、司法、衛生八節,較詳細地記載了各旗旗行政組織、官制、蒙漢人口、財政收支、農牧工商諸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教育狀況等社會各方面的實際情形。軍事章記述了四旗境內軍事力量的分布及編制。宗教章主要記載了四旗境內喇嘛教的信仰狀況,另外還記述了天主教在鄂托克旗的發展;社會禮俗章主要內容包括境內遊牧業、市集、經會、祭腦包、伊金霍洛大會、台吉群、婚喪慶弔等。後附沃野設治局(今寧夏陶樂),分總綱、地理、行政、宗教、社會禮俗、附件諸目,對該地歷史沿革、社會狀況、風土人情作了簡要介紹。由於該志為實地調查所得,多為第一手資料,真實可靠,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另有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西北大學圖書館收藏。

7、[ 民國 ] 拜泉縣志:四卷

張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國八年春記山坊石印本。二冊。半頁八行,行二十三字,四周單邊,無蘭格,單魚尾。霖如,字亦三,直隸安國(今河北)人。清光緒丁酉( 1897 )拔貢、壬寅( 1902 )舉人,民囯六年( 1917 )九月,署理拜泉縣事,主持修纂縣志。乃新,吉林長春人,清光緒十一年( 1885 )入學,十三年補廩,十六年援例出貢,是年秋,吏部註冊以訓導選用,三十一年,委肇州巡防局辦事官,旋回籍。民囯四年( 1915 )春,時拜泉縣長熊特生函招胡乃新編纂拜泉縣志呈省通志局以備採擇。“……草創未備雖有山川、人物、土產、經政、官禮等類有跡可循亦皆語焉不精,擇焉不詳,倘率爾操觚恐淩離錯落貽笑方家,遲乃未應者久之,嗣以辭不惑已,乃與採輯諸同人徃復磋商,分門別類,各贅數行,聊以應通志局之徵求……”。民囯六年冬時張霖如任拜泉縣長,又招乃新續修編纂。乃新與李硯耕、姜芸蕪披覽查核,取從前所編纂,“可增者增之,可刪者刪之……”是志設輿地、建置、經政、禮志、武備、職官、選舉、人物、藝文、蒙旗、外交、志餘等十二類。目錄遵照省通志局所頒發以爲標識,拜泉所有者詳為記載,所無者從畧。子目若干,志前有小序。與地志列六目;建置志列五目;經政志列十二目,目下又有細分;禮志列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五目;武備志列四目;職官志分文職、武職、名宦三目;選舉志列二目;人物志列四目;藝文志列五志;蒙旗志列七目;外交志有文無目,約百字;志餘列四目。卷首有張霖如、胡乃新序各一篇。版心刻“春記山坊石印”。

据《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另有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收藏。

8、[ 道光 ] 山陽志遺:四卷

(清)吳玉搢纂,丁壽徴、李錫恩批校。抄本。四冊。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無欄格。卷一封面題:“道光戊申季春里人丁壽徵二次借校,改訂譌字十餘処”,“同治丁卯季秋同里後學李錫恩學琴氏再三詳校核對用墨改正訛字數十処”,“錫恩按:是書為里人范以煦刻入《淮流一勺》、《淮壖小記》二書,已十之六七矣。丁卯孟冬再記。”鈐 “吳靜過眼”、“學琴集古之章” 印。玉搢( 1698-1773 ),字籍五,號山夫,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玉搢究心六書,涉獵羣籍,旁及金石彜器,聲音訓詁等皆精通,尤詳悉地方掌故。是志為吳纂於乾隆年間,所謂山陽志遺,“志山陽遺事也”,其體例按卷分遺跡、遺事、遺獻、遺文四類。編纂者在序言中稱:“不敢襲志體,私撰非官書也。知之者或以爲舊志之外編,不知者亦可視爲一方之說鈴也。”此抄校本有兩個特點,一是抄校者是兩人,丁執紅筆李執墨筆,抄校極爲精審。如:卷三“閭左汾云讀韋應物《寄淮上綦毋三詩》”云”條,淮安志局本及抄本均將“毋”寫作“母”。李錫恩校曰:“毋,唐詩人綦毋,複姓,毋作母,非。”二是保留了原稿本的本來面貌。比如通行的淮安志局刊本的題跋批語,都低一格排印,而抄校本則寫在天頭上,呈眉批狀,反映了稿本的本來面貌。此本更有價值之処在於抄校者根據自己的見聞補訂了原書之誤。如卷三“ 張致中 先生字性符”條,“子弨、弧、彀皆有名,弨尤著,字力臣,通經博古,世其家學 。滄桑后,棄諸生服,究一心六書之學,尤酷金石文字……”李錫恩批駁見諸眉批:“按《歷案書》,力臣以順治辛卯入學,滄桑時力臣尚安得云棄諸生服也!据今志書所載,力臣以南巡召試,授中部令。 山夫 先生修志書前力臣未拜官,可明辨之。至謂力臣為明諸生,本朝削籍,則失考之甚矣。”是志對於修正《山陽志遺》的訛誤,意義很大。且此抄本年代較早,頗有文獻校勘價值。

据《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此抄本僅藏于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9、[ 民國 ] 渭源縣風土調查錄

文廷美纂,高光壽編。民國十六年( 1927 )鉛印本。一冊。半葉十二行,行三十四字,白口,四周雙邊。廷美,時任渭源縣長。光壽,乃渭源縣民政科長。民國十五年( 1926 )廷美奉“省長薛公(篤弻)命,為風土調查之輯”,遂以編輯之任屬之光壽。嘗自言:“每於政務得暇之時,月落屋樑之際,與 高 君抵掌而談。以向之所聞者娓娓告之,隨筆於紙,互相述證,凡一閱月而書成”。 文廷美序 是志分總綱、內務、實業、財政、教育、司法、交通、外交七大類,六十八小類,卷前附《渭源縣城圖》、《渭源縣全圖》,較翔實地記載了渭源經劃情形、山川概要、風俗厚薄、政教陳設等具體情況。按,渭源建置,歷史悠久,其志書編纂,則始於有明一代,然均已佚失不傳,該縣現存最早的志書是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張宏斌等纂修的《 [ 康熙 ] 渭源縣志》。而張志之後,渭源縣志又失修二百餘年,加之清同治年間,渭源一地屢遭兵禍,文物典籍散佚殆盡,因此,是志於渭源地方史實文獻多有保存之功,特別是對於後人瞭解和研究該時期渭源山川風貌、風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是志另有甘肅省圖書館、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10、[ 萬暦 ] 東昌府志 : 二十二卷

(明)王命爵、李士登修,王汝訓纂。 明代萬暦二十八年( 1600 )刻本。十二冊。 半葉十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大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單邉。王命爵,江西廬陵人,進士,萬暦二十二年( 1594 )任東昌知府。李士登,字聨之,號瀛陽,河南洛陽人,進士,萬暦二十六年( 1598 )任東昌知府。 王汝訓( 1551--1610 ),字師古,號泓陽,東昌府人。進士,授元城縣令。曆官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光祿少卿、吏科給事中、太常卿、太僕卿、光祿卿、左僉都禦史、右副都禦史、浙江巡撫。等職。他家居期間,從事著述,編纂《東昌府志》二十二卷。明景泰、正德年閒曾兩修府志,早佚。是志以府志久缺而修。始於萬暦二十四年 ( 1596 ) ,成於萬暦二十七年 ( 1599 ) ,二十八年梓行。這是現存最早的東昌府志。全志分爲圗考、地理、建置、封爵、帝跡、職官、選舉、學校、祀典、田賦、戶役、兵戎、河渠、驛傳、古蹟、災祥、名宦、人物、藝文、別志等二十門。是志門類整齊,甄採周備,不少門類保存了大量經濟資料,頗有地方特色。地理志內風俗、物産,記載了本地農民多以種植棉花為業,“士風純篤,男女勤於耕紝”為本地一大特色。淳樸的民風,加之 得益于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被譽為 “ 江北一都會 ” ,成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昌盛,也為東昌府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別志中對東昌府勝景進行了介紹。是志可稱為明代山東志書之佳作。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 , 除本館藏本外,中央民族 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有鈔配本,上海 圖書館 、南京圖書館有縮微膠捲。

11、[ 民國 ] 常熟新莊鄉小志 : 六卷

陸晶生 手編 。抄本。一冊。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大字,無欄格。 陸晶生,生卒年不詳。此書撰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當時的新莊鄉東與鹿苑接壤,西與楊舍交界,南與塘橋、江陰馬嘶相連,北枕橫套河,東西約五里,南北約十餘里,因新莊港貫通南北,故名。新莊鄉相當於現在的東萊、乘航、塘市一帶。小志分六卷,約三千字,簡要記述了新莊鄉的地理位置、境域沿革、河道物產、工商交通、珍奇物種以及對家鄉的認識感觸。是志篇幅不大,但著力分析了本鄉與縣、省、全國、世界的關係後,提出要“振奮精神”,要“負美滿之名譽”、“力爲改進”,此是其獨到之處。為後人了解新莊鄉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留下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是書僅有抄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民族大學圖書館有藏。

12、[ 宣統 ] 丹徒縣 志 續志 : 十卷

(清) 陳祺夀纂。清宣統 間 鈔本。一冊。半葉十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大字,無欄格。是志纂修于民國初年,記事止于清宣統三年,卷一至卷八為人物門,分別就忠義、孝友、尚義、儒林、文苑、方技、隱逸、方外之人物,對丹徒縣誌進行了補充;卷九至卷十為藝文門,卷九摘集了前人詩文,補充前志之不足;卷十集中介紹了明清兩代書畫家的生平和作者本人對書畫的賞析。

是志僅存鈔本,鈔刻墨色濃郁,字跡清晰,端莊大方,為鈔本中之佳品。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 是志僅藏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13、[ 民國 ] 重修興化縣志河渠志纂稿

佚名纂。 民國間稿本。二冊。半葉十行,字不等,白口,無欄格。其內容主要包括河渠志三篇、堤 埝 閘垻志、圩圍志,於興化境內河湖分布、水道變遷、河患災情、水利建設等情況記載頗詳實,可與諸刊本《興化縣志》河渠志相參詳。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此稿本僅藏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14、菱湖志:三卷

(清)姚彥渠纂。稿本。三冊,半頁十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大字,無欄格。鈐“泰興縣印”印。姚彥渠,字溉若,號巽園,歸安(今浙江湖州)人,諸生,著有《禹貢正詮》等書。是書目錄前有作者小序:“僕生長菱湖,僑寓他方 …… 若一鎮之志,獨傳澉水于常裳。奚仿其例,敘述家鄉。兵燹以後,文獻云亡。就見聞之所及,慮闕漏而弗詳。同治元年四月姚彥渠識于東亭旅館。”清代著名學者俞樾為《菱湖鎮志》作序,稱:“菱湖舊無志,明萬曆之末,鎮人龐太元始創為之,而卒未成書。國朝諸老輩如孫氏霖,卞氏乃繩,姚氏彥渠,先後采輯,皆未克觀成,其稿概佚不傳。”此書當為同治間作者之原稿本,稿成後并未付梓。菱湖隸屬浙江省湖州市,明洪武時建鎮。書分三卷,卷一分地理、建置、戶賦、風俗四門,詳記菱湖一鎮之山水、古跡、街巷、廳署、寺院、祠墓、橋梁、戶賦及風俗等,為了解菱湖的地理概貌及風土人情提供了詳盡資料;卷二分物產、人物二門,尤以人物門為詳,記載了由唐至清五十余位先賢節婦之生平事跡;卷三分選舉、藝文及雜記,共三門。選舉一門由于菱湖甲第宋元已無可考,故從明代記起,包括進士、舉貢武職等可考者,而州縣以上之曾任實缺者,統以“歷仕”附於後;藝文一門,取明以來菱湖人的著述,分經史子集四目志之;雜記一門仿五泉韓氏朝邑縣志之例特立,記菱湖的遺文軼事,如有明嘉靖年間倭寇侵掠菱湖,菱湖人自衛反擊之事。

是書為世人罕見,今僅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一家有藏,實為海內孤本。

15、漁閒小志

編纂者不詳。抄本。一冊,半頁八行,行二十字,無欄格。有目錄。漁閒,隸屬浙江嘉興縣,在治東南二十里,永豐、新豐、大彭三鄉之間,又曰餘賢、漁里、榆里。是志列十六目:界域,水利、橋梁、里巷、寺廟、古跡、物產、名勝、人物、節烈、方外、著述、雑錄。記事止清道光十年 (1830) 。約万字。體制完備,雖文辭略顯簡約,但已足以全面了解漁閒。由於漁閒有河,橋梁極多,古跡亦繁,故是志水利、橋梁、寺廟、古跡多費筆墨;亦重人物,所記人物,包括節烈、方外皆有小傳,約佔全文三分之一。

是志在《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中未見著錄,僅存于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16、[ 雍正 ] 懷遠縣志:八卷

清唐暄纂輯。清雍正二年( 1724 )刻本。四冊。半葉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是書鈐“抱經樓”印,為晚清浙江著名藏書家沈德壽的舊藏。唐暄,號晴溪,湘源(今廣西全州)人,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 )由舉人任知縣。是書卷前有清雍正二年唐暄及邑人宮建章二序,卷末有雍正二年懷遠縣教諭梁逢吉跋,述重修縣志緣起,懷邑舊志始於明萬曆孫秉陽纂修後,迄今已逾百年,其間時會變遷、人事更易頗多,作者遂有志增修,故在政事之暇,博采輿論,在舊志基礎上增刪修正,閱六月書成。卷前附地輿圖、官治圖、學宮圖三副。正文分八卷,括地輿、建置、秩官、典禮、籍稅、人物、藝文及雜記等共八大類,八類下又細分九十余目。地輿類含分野、沿革、疆域、山川、形勝、古跡、鄉坊、風俗、時令等十目,其中山川目中又附岡、堆等十六小目;建置類有城池、新城、官治、學校、射圃、學田等二十九目;人物類含名賢、辟舉、科甲、貢監等十六目,分類可見十分詳細,但過于繁冗,如藝文類,一般志書均分以詩、文,而是志分為賦、詩、吟、操、謠、記、碑銘、狀、文、序、傳、說等十二目,過于繁細。本志較舊志,新增之目頗多,如治績目,在目錄中,治績目歸在卷四典禮類下,正文中,治績目歸至卷三秩官類之末,治績目所記是為人稱道的賢官,考其人,紀其事,是本志新增之目,目後有作者識語。舊志紀災异而不紀祥瑞,本志在雜紀類下增加祥瑞一目。本志是參以孫舊志修成,舊志所載,主要是以古志為基礎,援引漢宋綱鑑、皇明通紀、六曹掌故及諸生采訪可徵者之資料,本志在資料來源上仍遵以舊志,沒有盡稽其它典要,所以在內容上有缺略之處,如人物志記桓氏而不考諸漢晉諸書,藝文類載籍闕如等。

是志僅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獨家收藏,另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有膠卷。

17、[ 康熙 ] 滁州志:三十卷

(清)余國 ?? 修,潘運皞纂。清康熙十二年( 1683 )刻本。七冊。半葉十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大字,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 國 ?? ,號雲樵,湖廣大冶(今湖北)人,拔貢,康熙九年( 1670 )任滁州知州。運皞,字熙仲,號西沆,進士,拜中書科中書舍人。滁州志於有明一代凡四修,“明初太守羊城陳公(璉)覓前宋法曹龔維蕃手輯志而增修之,太和曾公嗣修之,莊肅胡公(松)特倣編年例修之,真陽戴公(瑞卿)則又修之”。 潘運皞 序 自明萬曆四十二年( 1614 )戴氏所修志至清康熙時期,“志典荒缺垂數十載”。 余國 ?? 序 康熙十一年( 1672 )夏, 國 ?? 乃奉檄修纂,於次年冬編輯成書。卷前 國 ?? 序曰:“此適奉上命天下郡邑增修志典 , 於是乃忻然延滁之薦紳衿士而進之,與之虛懷商訂 , 旁蒐往乘 , 近采輿情 , 鑒於古而不致拘牽 , 考諸今而務甄疑信 , 其條分縷析 , 一以中州新志為准 , 匝歲志成。”其體例嚴格遵照順治十八年 (1661) 河南巡撫賈漢複主修的《河南通志》,即 余 氏所言之“中州新志”,所謂“編次一倣豫省,蓋部頒之定式,不敢參以臆見也”。 凡例 正文共三十卷,其中 卷二十九藝文分上、下,卷一圖考、卷四疆域、卷五山川、卷十一田賦、卷十三職官、卷十六選舉、卷二十一名宦、卷二十二人物、卷二十九藝文所載較為翔實,其餘各卷則甚為簡略,卷八河防有目無文。卷一圖考為徽州及所轄全椒、來安兩縣之星野圖、總屬圖、州城圖和山水圖,包括徽州十二景圖、全椒八景圖和來安十景圖,雕畫頗工。是志於前代文獻 雖多取自舊志,然亦有考訂增補,如“舊志一郡二邑原缺兵防,今為增補”,“舊志內帝王、後妃未經詳列,今為考訂補登”, 凡例 等等。

是志另附 滁州續志二卷,(清)王賜魁纂修。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王賜魁等増刻本。賜魁,子瀛庵,遼東(今遼寧)人,康熙二十二年( 1683 )任知州。是志為康熙十二年余氏所纂修《滁州志》三十卷的續補之作,原是趙幹周於康熙二十一年( 1682 )春奉檄而修,未完稿而他調。王賜魁七月任,並得趙之續修稿本後,補其未盡加以參訂,於康熙二十三 (1684) 年付梓。正文分三十九門,篇目全依前志。有補者,目下注雙行小字:“有補輯”;無補者,目下注:“詳前志”。其中補得最多的是藝文,篇幅近全志之半。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 是志另有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收藏。

18、[ 乾隆 ] 湖口縣志:十八卷,卷首一卷

(清)郭承縉修,清曹河昆等纂。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刻本。八冊。半葉十一行二十二字,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郭承縉,貢生,安徽合肥人,清乾隆十二年、十八年兩任湖口縣知縣。曹河昆,進士,湖口縣原任知縣。是書卷前有清乾隆二十一年湖口知縣郭承縉自序及九江知府董榕、湖口知縣徐德龍二序,卷末有原任知縣曹天瑾、曹河昆二跋,據序跋言,是志乃郭承縉奉府修邑志之檄,彙本邑之文德并茂者,網羅搜抉而修成。卷前附圖四幅:縣境圖、縣城圖、縣署圖、學宮圖,正文分十八卷,前三卷為沿革、秩官、選舉,均以表呈之,一目了然。次方輿、建置、食貨、學校、典禮、藝文、列傳、文錄、詩錄、古跡、古事記、雜記、別記及補遺,共十七大類。其中,建置志又細分為城垣、公署、倉庫、亭館、橋渡、鋪遞、兵防、保甲、坊都等小目,保甲、坊目以表記之,敘述清晰,甚便讀者;藝文志按經史子集分類,沿例編排,共收湖口邑人專著 57 部,并詳述了著名田園派詩人陶淵明的《靖節集》的成書、版本流傳等情況;列傳類記述尤詳,分名宦、鄉賢、忠義、孝義、儒林、文苑、隱逸、耆壽、僑寓、烈女等十目,一般方志中的此類都是以人物志名之,而是志仿史例,改為列傳,此是志的特色。是邑名人輩出,傳記類中記有著名詩人陶淵明、武則天時期重臣狄人杰等人的生平事跡;文錄、詩錄仿方靈皐《四書文選》之例,見在者一概不錄,收與湖口有關的詩作數百篇,其中包括陶淵明《歸去來辭》、蘇軾《石鍾山記》及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名家吟誦之詩。

是志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有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有殘本。

19、[ 康熙 ] 弋陽 縣志:八卷

(清)譚瑄纂修。民國七年( 1918 )譚新嘉抄本。五冊。半葉十一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大字,黑口,單黑魚尾,四周單邊。譚瑄,字護城,號左羽,別號星湖,浙江嘉興人。清康熙乙酉( 1705 )舉人,由舉人知 弋陽, 官至給事中。 [ 康熙 ] 《西平縣志》有傳。譚新嘉 ( 1874-1939 )字志賢,號胥山叟,浙江嘉興人。譚其驤從父。 各卷卷末題:中華民國七年春暮至秋初,江夏劉博臣孝恕為嘉興 譚志賢 先生新嘉鈔京師圖書館藏本于古國子監南學之槐陰集翠處,共八卷,分五冊,計壹拾柒萬柒千五百三十五字。卷末有民國七年譚新嘉跋,“新嘉饑驅作客忽忽一年,以二十七萬錢鈔得此書 …… ”本書當是譚瑄後人譚新嘉出資雇劉博博臣從京師圖書館藏本鈔得。卷首附《 弋陽名宦傳 》,詳述譚瑄仕履生平,并有譚新嘉按語。次有康熙二十二年( 1863 )孫世昌、譚瑄二序及譚瑄撰《請修縣志啟》,據序言,是志乃康熙二十二年奉省、府修志之檄而撰成,內容記至本年,但建置志中的寺觀目下清泉寺一則內容記至清康熙三十九年,當是後人增補。正文八卷,分輿圖、疆域、建置、官師、農政、賦役、選舉、人物、藝文共九志五十五目,其中,建置志敘述較詳,城垣、公署、學校、秩祀、倉厫、宮室、丘墓、寺觀等無所不包,大目下又附小目,如公署目下附郵傳、倉厫下附 ?政等 ;由于 弋陽歷來兵火頒仍,所以官師志下分職官、名宦二目外,特列兵防一目,并于兵防之後略記用兵事跡,以供後來官吏參考;是志特設農政志,把有關水利、食貨等詳加敘述; 人物志,首紀名臣,次及宦業、孝友、士行等十目,多據史傳、家譜訂正增補,人物中有尤异者,後附小論;是志著墨最多者當屬藝文志,占兩卷之多,收自宋迄今有關是邑的詩文二百余篇,其中,文一百一十篇,詩一百四十五首,尤以國朝詩文最多。

是志係抄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有藏,國家圖書館有刻本。

20、萬載鄉土志

龍賡言編。民國二十六年( 1937 )活字本。一冊。半葉十行二十四字,單黑魚尾,四周雙邊。龍賡言( 1853 - 1940 ),字贊卿,號蛻庵,自號學圃老人。萬載株潭鳧鴨塘(今紅星村)人。清光緒十六年( 1890 )進士,曾任安徽望江、宣城、桐城、靈璧等縣知縣,湖北安陸代知府,隨州知府等職。 本書內封 題 :丁丑秋季排印。 是志由龍賡言獨立纂修, 卷前有民國二十六年 龍賡言自序,卷末有龍賡言 後序 。萬載原有志書,篇幅繁重,龍賡言擇其有關于國計民生、治亂興衰的內容編輯而成。正文分沿革、形勢、隘塞、疆域、城垣、坊鄉、都牆、氣候、風俗、山川、水利、土宜、農作、工業、商業、田賦、屯田、保甲、徵兵、積穀、學校、學宮、學額、秩官、薦辟、科第、人物、烈女等二十八類,約一萬字,簡易明了。龍賡言在編輯大意中提到:“今擇其關於國計民生與夫治亂興衰、是非得失之原,凡可以備輶軒之采,維繫人心於不敝者,備注於篇。”作者編輯本志的目的不在于面面俱到地詳述萬載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而是突出國計民生,以供為政者參考借鑒,故書中內容始終貫穿這一思想,如土產類,詳述萬載縣出口貨物夏布、爆竹、表心紙,并提議應嚴加禁止偷竊,加意培養,以供制造之用;秩官數多,作者僅摘錄前志中有政績者著錄;烈女類中,將在變亂中慷慨捐軀、舍生取義的婦女全部著錄等。

是志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西省圖書館、江西省博物館、贛州市圖書館有藏。

21、[ 嘉慶 ] 東鄉縣志:二十一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周軾,周鍾泰修,清吳嵩梁等纂。清嘉慶十年( 1805 )刻本。十二冊。半葉九行二十三字,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有抄配。周軾,浙江仁和人,舉人,嘉慶十年任東鄉縣知縣。周鍾泰,直隸五田人,舉人,嘉慶七年任東鄉縣知縣。吳嵩梁 ( 1766-1834 ),字子山,號蘭雪,江西東鄉人。嘉慶五年( 1800 )舉人。由內閣中書官貴州黔西州知州。嵩梁詩才,與 黃景仁 相埒。高麗詩人金魯敬稱之為 “ 詩佛 ” ,並設一龕供之。著有《香蘇山館詩鈔》,《 清史列傳 》行於世。 是書卷首有清嘉慶十年東鄉縣知縣周軾、周鍾泰、邑人吳嵩梁、黎中輔及萬曆、康熙原序若干篇,卷末有嘉慶十年邑廩生李思安跋,據序跋言,東鄉縣志始修於明萬曆,但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沈士秀重修,後康熙五十六年朱旋續修,自朱志續修後,迄今八十余年,板久漫漶,且朱志體例多乖,故謀新修,是志始修於嘉慶甲子( 1804 )秋,乙丑( 1805 )冬告成。首附縣縣八圖:邑境圖、城池圖、山鎮圖、縣治圖、學宮圖、文昌宮考署圖、凌雲塔圖、會龍泉圖。正文分星野、沿革、疆域、風土、營建、學校、賦役、官師、選舉、遺愛、史傳、儒林、忠節、仕績、文苑、孝友、行義、耆碩、武功、烈女、著述、方外共二十二類,大類下又有細分若干小目。一般志書將詩文彙為一冊,文與事离,而本志則因事繫文,分列各卷之中,如沿革類收劉穎撰《撫東平寇頌》、疆域類收黎中輔《凌雲塔詩》、王安石《金峰晚坐》等詩文;由於城池、公署、學校、祠廟代存修廢,本志遂詳擬當時規制,各以類從,而對其始建、改建者,皆約略及之;官師、選舉類僅立表簡記其人之籍貫、任年、官職等,不特立小傳,而於是邑自明迄今之賢令,將其生平事跡著于遺愛類中;在史傳、儒林、忠節、仕績、文苑、孝友、行義、耆碩、武功等人物志的著述中,先作小序概述,後總列本類之人物名單,最後分述之,較有特色;著述類,是本志新增,為朱志所無,足備一邑之文獻。

是志流傳稀少,僅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北碚圖書館三家有藏。

22、[ 乾隆 ] 崇義縣志:十四卷,卷首

(清)羅洪鈺創輯。清咸豐六年( 1856 )刻本。六冊。半葉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羅洪鈺,貢生,四川直錄瀘州合江縣人,乾隆三十年任崇義縣知縣 。 是書卷前有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 )羅洪鈺、謝啟昆、邑舉人蕭文逄三序,卷末有翰林院國子監學正黃師圖跋,述修志緣起,邑志自明嘉靖間前令王庭耀迄康熙間司鐸劉凝,經三四修,皆無成書抄存,故羅洪鈺蒞 崇伊始,遂于公暇搜奇訪古,執筆草創,數月而書成。首繪輿圖,正文十四卷,逐類平列,不以大名統其上,故含星野、建縣、山水、祀典、戶口、田賦、秩官、選舉、藝文、雜志等共五十四類之多,如第一、二卷述崇義縣疆域沿革,按星野、占騐、祥異、氣候、建縣、疆域、城池、街坊、形勝、八景、山水、鄉里、墟場、陂圳等十四類平列,雖類目繁冗,但能令讀者按類直指,不致有混越不倫之弊;由於是邑自明始建後,屢經兵火,几經修葺,是志對其記載尤詳;邑中仕宦入秩官、選舉類,按時間先後,不論出身,注于人名下,覽其名,知其職,便於稽查,其間政績卓異者,悉入名宦內;崇義縣為王陽明開創,故是志於各類下載有與王公有關之事跡及 其 詩文,如藝文類收有王陽明《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 立崇义县治疏 》 、《桶岡和邢太守韻二首》等詩文若干篇對研究王陽明其人其事,及王造縣之功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 雜志類擇前類無收而有關崇義切要者備錄,如通行告諭、鄉約訓蒙等。

是志流傳稀少,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有藏,《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未見著錄。

23、[ 民國 ] 清流縣志:二十七卷 , 首一卷

林善慶修,王瓊等編纂。民囯三十六年 ( 1947 ) 鉛印本。五冊。書衣上有林善慶題字。善慶,字治平,福建南安人,畢業於中央政治學校,民國三十六年四月至三十七年八月任清流縣長。王瓊,字冠玉,清流縣人,清末拔貢,民國十三年、二十二年曾兩任清流縣長。此志修於民國三十六年,修成之後由連城縣新新書局鉛印,每葉版心印有“連城縣新新書局承印”字樣。

卷首列歷屆清流縣誌修訂職員表,由此可清楚獲知清流縣前四次纂修方志的陣容情形。正文分二十七卷(《中國地方誌總目提要》稱二十二卷,且稱全書於三十六年秋七月成稿。而此本中《清流縣全圖》有製作者王棟臣署名,時間為三十六年九月。則二十三卷至二十七卷或許是七月之後所纂。)全書約三十餘萬字,分設行類明細,材料豐富具體,對唐以來情況演變敍述較為詳晰。且較前志增加了天文志、戶口志、義舉志等門類。 此本 封面題“伯公委員惠存 賴鴻基贈”。賴鴻基,字雪痕,清流三明人,曾任清流縣黨部書記長,此次修志他名列修志委員會職員表。民囯二十九年他擔任董事,募資修建了清流縣東門橋。伯公委員,不知誰氏。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 是志為海內孤本,僅藏於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24、[ 民囯 ] 松滋縣志:十卷

楊傳松修 , 楊洪纂,熊世玉閱 。 民囯二十六年( 1937 )鉛印本。七冊。內封面印:“中華民囯二十六年元月吉日付印”。據卷末熊世玉跋,可知此志民囯十八年已基本修訂完成,後因人事變化,資金短缺等原因,乃延至二十五年方增補完善付印。書中收地圖五張,照片十六幅。據楊洪撰《松滋縣誌序例》,此次所制地圖力求精准詳備。全志目錄如下:卷一記事,卷二輿地,卷三政典,卷四職業,卷五風格,卷六方言,倦七、卷八為人物,卷九雜綴(包括古跡、軼事、軼聞等),卷十修志本末。卷三政典部分特意增補了賦稅一門,其意楊洪所撰序例中有所說明:“國體更張,政法有異。自治單位,以縣為本。賦稅重政,昔推國課,今則地方稅居強半。苛捐齧民,有甚猛虎。載之惟詳,用戒貪污。”其對當時地方稅收情況之批判可謂激烈。今天的研究者可借此考察當時地方財政收支、賦稅徵收等政策與史實。另外,序例對民國的教育狀況也有批評:“設校興學,清季已然。四十年來,收效毫無。教育經費,達三十萬,氓之蚩蚩,猶如故時。”其憂心之重,溢於言表。而當時政治風氣之開明,亦可借此管窺。楊洪,生平不可考,當時任職於松滋縣教育局。

根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 是 志 僅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有 藏 ,誠海內孤本 。

25、[ 光緒 ] 重修公安縣志:十卷 , 附一卷

佚名纂修。抄本。一冊。內封面寫:光緒年重修公安縣志。全書分十卷,分別為:人類、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山、水、道路、物產,附錄為商務。 是志 應為節選本 , 全 書約 1400 字左右。其中第八卷 “ 水志 ” 較爲詳備。

此志之編纂者,為受西學濡染之士,不僅有全球觀念,觀其撰述,乃以著大歷史的格局作方志也。如第一卷 “人類”(其意乃辨析人種)開篇曰:“人之類可不分乎?何西人之研究人種學也。自利瑪竇東漸以後,而地既判為五州,人亦別以五色矣……”又如卷三“氏族”曰:“中國之民無階級數千年而已然矣。非如印度之喀斯德太西之埃士梯德一成不可變者也。中間惟六朝稍稍有門第習氣,餘則概為平等也。”其觀點或值得商榷,然其以大歷史觀注入方志,頗值得注意。

此書無刻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抄本為海內孤品。此抄本字跡工整醒目。

26、[ 康熙 ] 宜城縣 志 :四卷,圖考

(清)胡允慶修 , 關甯、尚其志纂。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刻本。四冊。胡允慶,字瑞徵,宛平(今北京)人,貢監,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官宜城知縣。關甯,字幼安,宜城人,拔貢,廣西平樂縣通判。尚其志,宜城人,拔貢,婺源縣丞。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此書除北師大圖書館外, 故宮、臺灣亦有藏。此北師大藏本為後印本,版已漶漫,且無總目。第二、三、四卷分別為食貨志、官職志、藝文志。第一卷卷端不可辨識,據版心所列門類有山川、古跡、公署、祠廟、屯社、村鎮、宦跡、名宦等,當為地理志。 此志体例颇为精简,材料力求详赡。卷二食货志,对明万历以来宜城田亩额地大小、赋役征收情况等,记载十分详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7、[ 宣統 ] 清泉縣鄉土志

清廖世英、朱其元、魯藩修,謝 价 人、楊維嶽纂 。 清宣統元年( 1909 )活字印本,一冊。內封鐫“宣統元年仲春勸學所刊”。勸學所為清末州縣一級主管教育的機構。廖世英,光緒三十一年( 1905 )知縣。謝階人,廩貢生,小學教習;楊維嶽,附生,小學教習。此志修成於光緒戊申( 1908 ),分為二編,上編為政績、兵事、耆舊、沿革,下編為戶口、宗教、實業、疆域、山水、道路、物產、商務。共計十二門。以歷史、人類、地理為綱,歷史首標目沿革,地理首標目疆域。《中國地方誌總目提要》稱此書“沿革、政績、耆舊、疆域多沿襲舊說,戶口、宗教、宣業、物產等或缺或略;兵事門載漢靈帝中平三年( 186 )至清同治九年( 1870 ) 千餘年間衡邑大小兵事,雖具一定史料價值,然照錄前志舊籍,幾無創新之功。是志又無鄉土志之簡實,羅列舊事,堪稱繁雜,不足為範。”

此志流傳稀少,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僅北師大圖書館與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此北師大藏本存一冊,收上編之沿革、政績、兵事三門。

28、[ 民國 ] 和平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曾樞修,淩開蔚纂。民國三十二年( 1943 )鉛印本。五冊。半葉十二行,行三十五字,細黑口,四周單邊。曾樞,字郊愚,廣東興寧人。民國三十年( 1941 )任和平縣縣長。凌開蔚,字秀峰,和平人,歷官縣勤學所所長、縣政府秘書。是志由曾樞自民國三十年春倡修,五月開始采訪三十一年一月至年底編成,三十二年五月付印。卷首載李漢魂題詞、何彤序、黃麟書序、謝月峯序、曾樞序,舊序跋十二篇,本書凡例,目錄,續修職名,歷修職名,各鄉鎮圖像二十五幅,和平縣交通圖一幅,和平縣城全圖一幅,和平縣全圖一幅,縣署圖一幅,學宮圖一幅,影印照片八張。卷末載修志紀事(附錄訓令表目呈文規程細則)、淩開蔚跋,另附和平文徵。正文分二十門百一十目,分爲輿地志、人民志、建置志、黨務志、行政志、司法志、財政志、金融志、教育志、實業志、兵防志、交通志、會社志、職官志、選舉志、人物志、宗教志、藝文志、事紀、雜志。是志為和平縣第七次纂修縣志,“分目多寡不等,經諸賢縝密研討詳慎校訂,各目為舊志原有者悉仍其舊,而以新收事實連綴之,如舊志所無者增之,又於前志之中誤者正之,缺者補之……”體制完備,内容翔實,可謂和平縣志的集大成者。此志頗重人物,其職官、選舉和人物約佔全書的四分之一。如選舉門將縣署自明末至民國的進士、武進士、舉人、欽賜舉人、武舉、貢生、例貢、職員、生員、例監、從九、學校畢業、孝廉方正、議員、仕宦、封贈、恩賜、鄉飲等四千餘人詳錄無遺;人物門則按官員、烈女、耆壽先後排列,大部分立有小傳。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据 《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 ,是志另有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收藏。

29、[ 嘉慶 ] 樂山縣志:十六卷,卷首一卷

(清)龔傳黻修,涂嵩等纂。清光緒十三年( 1887 )余元熠補刻本。六冊。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大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內封鎸:“嘉慶十七年新鎸 樂山縣志 縣署藏板”。傳黻,湖北監利人,嘉慶辛酉進士。嵩,江西奉新生員。樂山舊為嘉定州治地,“古無是地名也,自雍正十三年( 1735 )升嘉定州為府,始設縣治”。 凡例 自樂山設縣至嘉慶時期歷“七十餘年未有專志”,雖然前代編纂有州乘志,但其書或散佚不傳,或簡略特甚,難以為據。嘉慶十四年( 1809 )傳黻初任樂山縣知縣,“即欲蒐葺舊聞,彚成一書”。 龔傳黻序 其晉謁嘉定知府宋鳴琦時,鳴琦出其手訂之嘉定府志相示,並囑纂修邑乘。傳黻遂“用日覽手披,加意纂輯”, 龔傳黻序 “蓋取資于府志者十之七,益之以旁徵遠引、目見耳聞者十之三”, 宋鳴琦序 於嘉慶十七年( 1812 )成書付梓。是志正文十六卷,分圖考、與地、建置、食貨、祀典、官師、選舉、人物、藝文、外紀十門,門下設目,凡十門四十八目。其中藝文一門尤詳,約占全書三分之一,所收詩文自漢魏迄清代中期,雖多係題詠之作,亦保存了很多地方文獻,特別是書院建設等教育史料,包括明江朝宗《嘉定州重修廟學碑記》、明彭汝實《嘉定州創建九峯書院記》、明劉春《東坡書院記》、明朱延立《九峯書院記》、明趙正學《嘉定州學儲書碑》、明馬理《嘉定州增葺廟學記》、清張能鱗《高幖書院條約引》、清劉如漢《嘉州高幖書院記》、宋鳴琦《重建九峰書院記》、《九峰書院條規》、清王來遴《新建東岩書院記》、鄭行素《募建嘉定九峯書院引》等,均是反映明、清兩代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寶貴資料。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 是志另有南京大學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收藏。

30、[ 宣統 ] 石砫廳鄉土志

(清)楊應璣、譚永泰、劉青雲編纂。清宣統元年( 1909 )刻本。三冊。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小字雙行同大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卷尾鎸:“宣統元年春月校刊 印刷處渝城正蒙社。”應璣為副貢生,永泰為歲貢生,青雲為附貢生。是志共分歷史、地理、格致三冊,分別由應璣、永泰、青雲編修。在體例上“悉遵學部頒發例目編次,不敢稍有更易,致違部章”, 凡例 雖大體為章節體,但並不嚴整。歷史部分設歷史、政績、兵事、耆舊四目,每目下列若干課加以闡述;地理部分置地理、古蹟、祠廟、坊表、橋樑、學堂、山脈、要隘、水、道路諸目,目下亦分若干課;格致部分設置格致、商務兩大類目,目下分章,章下分節,體例較為純正,格致目下分動物常產、植物常產、植物製造產、礦物製造產等十四章,商務目下分本境所產之物、本境所製之品、他境運入之品三章。從內容上看,歷史部分以清代職官政績和元代以後之兵事記載較詳,地理部分則以橋樑、山脈、要隘、水、道路諸目為詳,格致部分則分門別類地對廳境內的物產(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及各類加工製造產品等)以及商品流通進行了較詳細的記載。在取材方面,是志“一以《廳志》為根據”, 凡例 然於《石砫廳志》中之記述簡略及錯誤之處,往往加以考訂補苴,如《廳志》於“歷代沿革謹述唐宋以來,而隋代以上闕如,茲據諸家記載,自秦漢以迄近代沿革廢置詳加稽核”; 凡例 “《廳志》於山脈、水道不無舛謬,是編敘山水或由採訪,或得自遊覽,期歸碻當”。 凡例 另,因是志為童蒙教材,故文字淺顯易懂,所謂“不求文法深厚,專以明白淺顯為主,俾學童易於領悟”。 凡例

據《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 是志刻本僅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圖書館有藏。另有抄本,藏於四川大學圖書館。北師大圖書館藏本外封面有劉倬漢題識:“詠公院長惠存 劉倬漢敬贈。”鈐:“倬漢”朱文方印。

31、[ 咸豐 ] 荔波志稿:不分卷

(清)鄭珍纂修。抄本。一冊。半頁十行,字數二十六二十七字不等,紅格,四周單邊,雙魚尾。書衣寫:“經巢翁 ? 荔波縣志稿”、“乙亥年冬建丑月望后三日抄”。首頁寫:“柴翁艸創荔波縣志稿”。鄭珍( 1806-1864 ),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五尺道人,自署巢經巢主、小禮堂主人,遵義縣人。道光五年( 1825 )拔貢,十七年舉人,曾任古州廳(今榕江)和荔波縣學訓導。珍治經學,著有《儀禮私笺》;又長《說文》之說,有《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詩文著有《巢經巢集》。是稿為鄭珍咸豐五年( 1855 )任荔波縣訓導時所撰,無目錄,不分卷。全書約分二十一門,沿革、建置表、道里疆界、山川、公署、學校、學額、書院、古蹟、徴賦、存積、氣候、災祥、農事、苗類、選舉、職官、節婦、紀平苗諸事、紀事、文等。所記雖稍嫌簡略但文字頗爲典雅。后附有萬安《改建茘波縣城記》、趙世綸《改建荔波縣治始末碑》二文及描述荔波風光詩若干首。卷末附跋,為抄錄者紀錄鄭珍纂修是稿始末。文獻價值極高。

据 《中國地方 志 聯合目錄》 ,是志另有貴州省圖書館收藏。

32、[ 民國 ] 昌都調查報告

蒙藏委員會調查室編印,民國三十一年( 1942 )年鉛印本。一冊。半葉十三行,行四十五字。內封鎸:“邊情調查報告之七”、“蒙藏委員會調查室編印”。蒙藏委员会是民国时期南京國民政府设立的专门负责管理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初建於 1928 年 12 月 27 日 , 隸屬於行政院,与各部平行。民國時期,由于我國西南边疆危机严重等诸多原因,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區引起了政府和有識之士的重視,幷於 20 世纪 30 、 40 年代一度掀起了對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调查研究的高潮,本書便是蒙藏委員會在國民政府統一組織下所開展的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規模的官方調查成果之一。是志為章節體,共分地理、政治、軍事、財政與司法、經濟、交通、風俗習慣八章,章下分節,較詳細地介紹了昌都的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民生狀況、風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社會各方面的實際情形,保留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民国时期昌都地區,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和历史也有非常重要的參考价值。書後附《雜 ? ? 调查报告 》,下设沿革、疆域及地势、经济、交通五目,所记较为简略,可备参考。

目录介绍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 (0 folders, 13 files, 3.83 GB, 3.83 GB in total.)
│00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pdf 201.08 MB
│00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2.pdf 267.76 MB
│00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3.pdf 293.21 MB
│00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4.pdf 237.74 MB
│00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5.pdf 327.13 MB
│006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6.pdf 428.32 MB
│007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7.pdf 226.17 MB
│008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8.pdf 325.64 MB
│009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9.pdf 342.79 MB
│010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0.pdf 329.89 MB
│01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1.pdf 329.93 MB
│01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2.pdf 296.47 MB
│01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3.pdf 319.83 MB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 (0 folders, 13 files, 3.69 GB, 3.69 GB in total.)
01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4.pdf 271.72 MB
01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5.pdf 317.83 MB
016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6.pdf 236.04 MB
017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7.pdf 301.08 MB
018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8.pdf 333.39 MB
019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19.pdf 215.03 MB
020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20.pdf 254.22 MB
02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21.pdf 314.82 MB
02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22.pdf 269.20 MB
02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23.pdf 288.66 MB
02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24.pdf 296.82 MB
02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25.pdf 323.04 MB
026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26.pdf 360.76 MB


 
 
返回首页
 
----
联系QQ:83790508,联系微信:ZZK213013
2025-2035